珍惜生命,所以要赞美《好东西》

今年11月12日,洛阳街头有位男子晕厥,一名路过的女护士给他做了心肺复苏,她按压到自己没力气了,还教路人接力抢救;今年9月11日,苏州张家巷口,有男子持刀伤人,一个碎花裙的女路人拿出折叠伞,猛砸凶徒拼命阻止;去年年底,一男子扮女装进郑州大学澡堂,被女生们合力抓住……这些英雌是真实存在的,没有她们,就不会有《好东西》里,王铁梅帮小叶赶跑变态的事迹。

因此,《好东西》是一部珍惜生命的电影。那天晚上,小叶独自回家,被人跟踪,邻居王铁梅骑着平衡车经过,她插着兜、套着件黑卫衣,鬼一般冷静的样子,反过来追那个跟踪狂,这就是上海夜路上的新新闻。之后,王铁梅卖掉了平衡车,但她有空还是会站在巷子口,等晚归的小叶。而小叶一次没有死,之后也不会,她像是一个有了朋友的包法利夫人。小叶落单的时候,铁梅会把自己的床分享给她,包括那套最好的睡衣;而当她由于致命的生活习惯,吃了安眠药怎么也叫不醒,直到在楼梯上被摔下来,就给铁梅、茉莉、小马、铁梅前夫、胡医生等人团团围住,她/他们念叨着:你千万不能死,即使你已经不想死。

珍惜生命是一种社群传统,从古典好莱坞以来,大家都受惠于它。人们曾经在《七月圣诞》里,阻止了一个聪明的孩子被大老板绑走——他们扔起臭鸡蛋和臭番茄,嚷嚷着哄走了对方——也曾在《卡比利亚之夜》的开篇,把卡比利亚从河里捞了上来。或者,再举个近一点的例子:《芭比》,芭比乐园是玩具们的社群,这是个独立的、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国度,同时又与我们相互影射,当然,芭比和肯们总是比真人更团结一些。

而《好东西》尝试建立的,是一个新的母系家庭,铁梅、小叶、茉莉,她们基于邻里关系,带着友情和亲情,组成了这个新家,其外延也是个新社群,囊括了她们各自的朋友。在这更年轻的地界,性别规则不能说被颠覆,但至少正在被修改。当然,小社群也处于更广泛的社会之中,比如在街头唱着《明天会更好》的伙计们,她/他们的出场就更突兀,甚至更尴尬,从而提醒着我们:此处有什么刚过去、或者正发生的事情。还有些形象存在于画外,比如铁梅的公众号公司所采访的对象,以及她公司直播的受众,那些面对着《看不见的女性》和“国产神仙水”组合的观众。以及那些更隐秘的问题:“做记者时的王铁梅是什么样的?”这些现实角色裹挟着“艺辉实验”的花园,而接受裹挟,是当代作者的勇气。

为了容纳这么多人,影片对议题的引入几乎是刻意的,铁梅和小叶为对方挺身而出,总是能卡到社会关注点,包括她们之间的对话,也相当具有网感。可对于长久不出声的观众而言,这也是大家等待已久的机会。所以,本片一边回应着人们的急迫,一边也寻找着策略,她开始直面我们的笨拙。看看这些演员,她/他们说术语时很笨拙,用笑话来化解术语就更笨拙,再是一个扶额的小动作,一种走在熟悉歌曲中的自觉……大家带着些的许斗争精神,学会了让自己变得滑稽一些。

当代观众的需求之一,是对银幕上的语言进行替换,我们想调侃空空的概念话,不想做书呆子,我们想要芭比和泰勒·斯威夫特,不想要那些老土的父亲道理,《好东西》前半段的语言很活泼。这里有各种抛梗游戏,就像“女性苦难叙事”这个词,它不再被理所当然地摆出,而是被生活所融化,是铁梅自己的例子,以及另一位不被看见的女性(电影没有宣扬她的隐私),与之产生了辩证;又好似小马和前夫,他们性别话术的脱口秀,本片里,女人们永远在做,男人们则是一知半解地在说,邵艺辉很懂得把失真的词汇放在失真的地方,或者用真实的行为去软化它们。又比如那场劳动者声音的联想,它是姐姐小叶和小孩茉莉的游戏:一边是造句,一边是音乐的零件,键盘上按出了一个音,海豚跳进水缸,妈妈在洗衣服,大象在吸水,瞧不见海豚或大象,却瞧见了妈妈!这场剪接,其实是她们的共同创作,三个女性用各自的彩色碎片,串成了一段错落的音符。

所以,以《好东西》为例,我们正从麻木的念白,走向了对话语的选择,对于普通话创作而言,这是必要的、充满可能性的过渡阶段,而一些更好的华语独立电影里,还存在更自由的说话,比如《before and under》。但是,像我朋友说的:我知道很久没开口的人,她们开口就是这样。

电影里有趣的语言,还发生在餐桌上。大家坐在各自的位置,话头像夹菜一样递过来,无论是铁梅前夫对女儿茉莉、甚至对小叶错位的关心,还是前夫和小马的吃蒜比赛,他们边吃边抛女性主义概念:“我现在知道结构性压迫了,我是既得利益者,需要我送你一本上野千鹤子吗?”引发了茉莉的疑惑、铁梅的无语、小叶的一句吐槽。其实这就是聚餐,你无法挑选坐自己对面的人,更不能常摔碗,那就只能让说话变得有趣些。从室内到室外,小马和前夫手牵手去倒垃圾,然后,小马又上了前夫的车,好玩的是,每次他们上车时,后面的小店门口,都站着同一对恩爱男同,第一回在送花,第二回两个人在闹别扭。而小马和前夫,这对非自愿的男性同伴,他们一路上,都以别致的对话回味晚餐。

正如它是一种群戏,《好东西》在组搭档上面很热心,在救场上也很及时,尤其是当某个人做了错事,她/他就会立刻道歉。我们要称赞邵艺辉对每次争吵的补救,她总是怕人物太伤心,有次铁梅骂完茉莉白眼狼,就赶紧跑到另一个房间里,边整东西,一边对小叶百般关照,让她给茉莉点绿色外卖不要让她吃冰淇淋,仿佛在证明“我是个好妈妈”,又让人从中看到做母女的不易;后来,小叶假装茉莉妈妈的事,在展馆被揭穿,她就紧跟在铁梅身后,可怜巴巴地求饶,突然,铁梅转过头来朝她大笑,方才的灾难,就在这阵无语又心疼的笑声中结束。但之后,王铁梅又为小叶扮成了王铁T。很多时候,无法解决的问题被一次躲藏,一串唠叨,或一套大垫肩西装所缓解,也正是这对垫肩,让王铁梅承担了新的荒诞。

是的,邵艺辉之所以是个勇敢的编剧,就是因为她敢于把当下最典型、也最纠结的矛盾纳入进来,并且尝试着回应它。她希望用各种理想的情境,来疏解我们的恐惧,从小学老师严肃讨论举报,到王铁梅的“我竟然输给一个男的”,这些创举来得太直接,太健康,因而与现实割裂,但她们足以支撑观众,让大家继续相信教育的力量。况且,即使在现实的新闻中,也常有奇迹。

所以我需要做出一个对比,在此之前,我们看过很多不讲平衡的“艺术电影”,它们或许比《好东西》更像电影,但它们的作者向来认定,自己是最该被关注的人,也是因此,他们得到了观众最自私的共鸣。这一类型的宗师,像伯格曼和杨德昌,在他们的故事中,社群绝对会摧毁一个人,家人、朋友、同事、老师,都是把个体逼疯的一份子,人物所在的空间,是压抑和控诉来回反转的剧场。事实上,没有一个小孩可以用伯格曼的口吻和妈妈讲话(只要她不是个坏人),还觉得这是自己的戏剧高光。

举伯格曼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很多自私主义电影,其实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相比起关心别人,他们更喜欢制造矛盾。但是,解决问题,恰恰是母系社会的习惯。《好东西》里的矛盾设置不一定都高明,可它们从不让人绝望,这就像你和妈妈吵架,妈妈吵完还是给你做饭。而在这种环境里,即使人变成了最愚蠢的样子:两个女权男,一个拒绝感恩的小孩,也都不至于被自己的话毒死,这就是对你生命的珍惜。

因此,尽管这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她是我们最亲切的朋友。电影的问题很明显,她想表达的东西太满,而且,前半部分在语言上的平衡,恰恰在后半部分被打破。或许是邵艺辉、以及大部分观众,我们不被允许的表达有太多——其实它们都是最基础的当代情绪——所以她需要把每个场景串联成说它们的契机,“总要有人跟你说对不起”、“我会等你们建立自己的游戏”,等等等等,一直到茉莉和铁梅关于悲观与乐观的论述。文案成为了场景的核心,而非那些持续的、发散的交谈。而且,文案抵消了一些更真挚的反应,一些行为上的保护,为什么朋友相互安慰,不再是通过替你做些什么,帮你打扫房间,带你去逛超市,或者一起写一篇回击的文章,而只是通过对你讲一番好话?这种事情可以发生在微信和小红书上,但它不应该发生在面对面时。

但我可以原谅这些问题,至少对大众而言,背小红书式的进步语录不会有害,反而,看当下大部分的市场电影确实有害。而语录变得进步,也代表主流电影开始联合更多媒介,它在连接自媒体,它在连接新兴的观念,它终于发现了小演员可以不化妆,这本是电影该做、却正落后于时代的地方。或许,可以从王铁梅的记者身份,再说到王茉莉的那篇好作文《我不再幻想》。就像一直有很多小学生诗歌被广泛传播,比如姜二嫚的《灯》和《光》,陈科全的《眼泪》,韩国小朋友文玄植的《密码》,等等,这些作品简洁朴素、口无遮拦,对于网友们,传阅它们就像回想一个更天真的自己。有人会说,“很羡慕小朋友未受语法修正的样子”,而王茉莉的《我不再幻想》,以及她的诸多金句,或许也可以这么被理解。然而,再联想到王铁梅的工作内容,她在工作时对性别议题的自知,和她对王茉莉持续的鼓励,那句又卡通又进步的“正直勇敢有阅读量”,“你可以打人,但不可以撒谎”,我们会意识到,王茉莉的语录也是教育的结果。教育或轻松或紧迫,贯彻于任何可行的情况,写在黑板上的“举报”,几个镜头千钧一发,是最正面的公民培育和师德培训;那个改罩王茉莉的太原小老乡,他则表演了传统教育的有趣之处。

无处不在的性别教育,有时候是一堆生硬的词语,显得很好笑,甚至还无法落实,比如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恋爱脑小叶,她问铁梅:“我是不是给女人丢脸了?”但这就像当下的现状,我们正在被渗透,也正在寻找运用的方式。很多我们平时在互联网上寻找、并且加以传播的知识,终于在《好东西》里,成为了维持社群的养料。因此本片的语言习惯,和幼稚的教育现状密不可分,但即使说得再尴尬,也要保持正面说出来的决心。

剧坊轩娱乐:荧屏养“狗”指南:男星颜值高,还要够带感

作者|肉丁早八靠冰美式灌醒灵魂,晚八靠“嗑CP”精神回血,一边现实里鞠躬尽瘁当牛马,一边看偶像剧女主“训狗”、补充精神食粮,当代职场人的续命法宝已经从保温杯里的枸杞,换成了屏幕里“姐说一狗不敢说二”的

85.70K
10小时前

还是感觉比较遗憾

五星打给对音乐纯粹的热情吧! 全篇看下来,女主的选角真的稍逊一筹,不是说优的演技不好,打鼓时候的生命力我是很认可的,只是说在周围三个帅哥的衬托下,颜真的有点普,而且太像高叶了(dbq,导致我很出戏…… 不知道原著主角都是什么性格,但说实话佐藤健演的男主我觉得人设...

99.42K
1周前

阿凡达:文明的野蛮人

1.观影前很不幸,先看到陆川撰文盛赞《阿凡达》。陆川是施虐狂,喜欢残酷和血腥,并且很知识分子,热衷于将自己的怪癖包装成“理想主义”。这种人是天朝极品,从《可可西里》的“环保”到《南京南京》“反战”,都是主旋律。他赞美《阿凡达》,给我带来了某种不祥的预感...

61.39K
1周前

冲·撞|常州十三妹入川超级碗

电影拍得其实相当不行,但是……,怎么感觉搭上了苏超的顺风车了呢,常州十三妹一气之下入川,结果搞了个超级碗,足球不行,橄榄球可以搞起嘛。 主角是这位长毛,不认识,看起来应该是德云社的成员,这些年,老郭是真“舍得”砸钱啊,也难怪,现在收徒也看身家的。 这个长毛,...

28.71K
1周前

安德鲁·斯科特&保罗·麦斯卡新片发海报 《都是陌生人》中早已去世的父母还活着

剧坊轩讯安德鲁·海格(《周末时光》《45周年》《寻》)导演新片《都是陌生人》发布新海报。   本片由安德鲁·斯科特、保罗·麦斯卡、杰米·贝尔、克莱尔·芙伊主演,12月22日北美上映。   《都是陌生人

89.59K
6天前

这档恋爱综艺节目也太有深度了吧!

现在的综艺节目都这么卷了吗?这哪里是一档恋爱类的综艺节目该有的深度啊,我居然从嘉宾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的人生智慧。我看到了他们每个人不同的活法,各种思想的碰撞、灵魂的交汇,在笑声重重的幽默里、得体处事的成熟里、真诚直白的恋爱里等学到了太多太多....... 首先,...

41.31K
1周前

随便唠嗑

这个第一集给的大全写还可以,店长,晚班店长,明星店员,主要矛盾是担心业绩能不能行,但是旁白出现的太频繁了,鸽子的随便唠嗑蒙太奇也太多了,其实给一个隐晦的联想点到为止就好了,不需要导演反复地拍反复地提醒观众鸽子和我们打工人是一样的,鸽子出现地太多真的像是被按...

72.73K
1周前

从多个角度谈谈这部kpop主题的动画

从该片看韩国文化输出的实力 kpop文化影响的范围显而易见已经从音乐行业蔓延到了影视中的动画分支,当美国这些头牌影视公司开始尝试将韩流男团女团作为影视题材,注意,不只是影片中出现一点边角料的信息,而是全方位,从头到尾,包括发生地点、故事背景、故事设定、人物形象、...

15.54K
1周前

动画电影《金色面具英雄》今日上映曝新剧照,再现神秘的三星堆文明

剧坊轩讯 动画电影《金色面具英雄》今日正式在全国公映,曝光全新剧照。电影讲述了在三星堆金色面具的指引下,五位少年英雄凭借团结、智慧和勇气,奋力战胜邪恶征服者,成功捍卫三星堆的故事。 《金色面具英雄》讲

42.36K
6天前

剧坊轩口碑榜:汪小菲一家在高级餐厅吃饭,玥儿很淑女范,箖儿低头专注刷手机

汪小菲和马筱梅带着女儿汪希玥与儿子汪希箖在北京一家高级西餐厅吃饭,同行的还有司机。有知情人士透露,汪小菲一家四口消费的这家餐厅,晚餐人均大约800元左右。对于汪小菲而言,一点也不

71.97K
10小时前